24小时“乐宁书庭”亮相,这儿有个像家一样暖的图书馆 来源:文汇报-凯时kb88官方

凯时kb88官方-凯时官网手机版下载新闻资讯业界新闻

24小时“乐宁书庭”亮相,这儿有个像家一样暖的图书馆 来源:文汇报

[ 业界新闻] 2023-04-27


2023年4月23日上午,一直沿着苏州河畔跑步的孙韵发现沿途新增了一个阅读角,名为“乐宁书庭”。蒙蒙细雨下,她来这里避雨,意外发现这里有24小时微信借书,同时还有一个图书漂流点。

“乐宁书庭”也是静安区江宁路街道15分钟生活圈“幸福地图”正在推进的项目之一,与江宁路街道图书馆共同构成公共阅读空间。“庭,蕴含‘庭院’之意,与江宁路街道‘家在江宁’的家园文化契合。”街道相关负责人注解,未来还有更多“幸福地图”还将一步步充满这个温馨的家园。

为读者提供“举手之劳”

93岁的张老先生每天上午都要来家附近的江宁路街道图书馆读报。馆内的灯光对高龄老人来说又不够亮,尤其他还是1300多度的高度近视,为此,工作人员特地购买了一台操作简单、光线充足的台灯,让老先生在灯下看得安心。这一份妥帖,也成为老先生独爱这里的理由。

社区图书馆,不只是老年人的天地。到了周末,儿童阅读区里,椅子上,地上都坐满了捧着书本的孩子们。江宁路街道的儿童阅读区是儿童友好型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70后俞佩玉家有二宝,一次带着孩子误打误撞来到这里之后,便被它彻底圈了粉。她说:“相对于别的图书馆中规中矩的风格,这里实在是太棒了,小朋友一进去就不想走,很有吸引力。”

但让俞佩玉对图书馆有了全新认识的,也是一件关于孩子的事。

俞佩玉自己很重视亲子阅读,因为“一个人如果长大之后能有爱看书的习惯,一定是小时候埋下的种子。”2020年暑假,她想召集几位孩子的同学及其家长一起做个小小读书会,找场地时,她把学校和社区里几个能想到的地方都问了一遍,但都得不到支持,最后,她找到了社区图书馆,馆长朱宇翔听了之后,二话没说,就同意把图书馆儿童室开放出来,让大家使用,长长的小桌子正好够几个孩子一起看书。组织了几场读书活动后,她把活动花絮发在社交网络上,老师、朋友都来点赞、询问。朱宇翔的想法很简单:“图书馆是公共文化的窗口,在理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给社区居民提供一些便利,举手之劳嘛!”

管理员和读者的双向奔赴

江宁路街道图书馆,有一个读者群,活跃度很高,俞佩玉早早就把它置顶了,生怕错过任何一条消息。群里,朱宇翔持续推介街道、区里的文化活动。还有不定期发布的“新书推荐”,读者们也不愿意错过:因为工作人员会把刚采购来的书发在群里,群成员如果对某本书感兴趣,可以约定时间来借阅。

图书馆还开放了线上直接填写采购新书书目的平台,大家也能报上想看的书。读者宋金芝是一位“阅读达人”,不⽌⼀次地报出了自己的“想看书单”,待采购后,管理员发群里,她再约定来借走。管理员们也很乐在其中,因为“我们就怕书买来,没人看,一直放架子上,流动起来才是图书馆的价值所在。”

社区图书馆“点亮星光”

黄海玲的儿子是“星星的孩子”,目前在图书馆楼上的“爱课堂”学习。孩子加入了“爱课堂”后,她也同步加入了图书馆的志愿者队伍,一共由20位“爱课堂”的家长组成。每次参加志愿活动,她把新书拆封,盖上图书馆的印章,再在书脊上贴上标签,就觉得无比神圣。从受助者到服务者,家长们也很乐意反哺社区。

因为做志愿者的关系,黄海玲也会把孩子带到图书馆来看书,他在儿童阅读区里看书,十分自如。因为和“爱课堂”是楼上楼下的关系,许多“星星的孩子”都会来这里看书,有一个尴尬的问题产生了,这些孩子许多大多已长到近20岁,但由于心智、文化水平可能还停留在10岁左右,所以他们仍然是看绘本等少儿读物为主,但由于年龄限制,他们办不了少儿读者证,这样就只能在馆内阅读,而不能外借图书。

发现这一问题后,图书馆正在向上级部门请示、积极奔走。未来,图书馆希望这些特殊的孩子也能借走自己心仪的书。“一个好的公共文化空间是什么样子的?让每个人都各得其所,不设门槛,尤其是特殊群体,不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特殊的,那我们就很欣慰了。”朱宇翔这样说。(王宛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