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盲文分馆到钢琴分馆,既可大到几千平方米,也可以小到几十平方米;能坐落在大学里的幽静地,也可分布在码头旁、垃圾山上……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杭州图书馆在12年里,建造了26家主题分馆。2019年12月13日,《主题图书馆的杭州模式》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图书馆举行,杭州图书馆馆长、该书主编应晖,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柯平教授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分馆主题鲜明且构成体系
根据中国残联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是全世界盲人最多的国家,目前有1700多万人,浙江省的视障人士超40万人,仅杭州市就有6万余人。2007年,把“平等、免费、无障碍”视为服务理念的杭州图书馆,在浙江省盲人学校里建立了第一家主题分馆——盲文主题分馆,从此也开启了“主题分馆”的建设之路。
作为《主题图书馆的杭州模式》的副总编,柯平在编撰期间对杭州的不少图书馆做了实地考察。他发现近年来上海市内的主题图书馆建设越来越多,杭州附近则在德清的莫干山上看到过,“但全国大多数的主题分馆,基本呈现出馆中馆和零星分布两种形式。可杭州模式不同,它主题鲜明且构成体系,有的主题馆经历了几年的周期,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可以说,主题图书馆的杭州模式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回忆起考察过程,柯平用“很感动”来形容。“环保分馆与杭州半山镇天子岭垃圾处理中心近在咫尺,是全球首座垃圾场上的环保图书馆。在废弃物里头建设文化的高档享受,这个理念很先进,还特别有教育意义。”
走进环保分馆,能看到一个别具一格的沙发,这是8个志愿者用3万册旧杂志堆叠而成,体现环保又兼具实用功能。该图书馆还融入了“众筹”的概念,不仅收集到了“旧杂志沙发”这样的创意,连馆藏文献都是“众筹而来”,让“闲书”变“藏书”。柯平感慨:“现在环保分馆与中小学合作,学生一批批地去接受环保教育,这就是我们公共图书馆要达到的目的。”
此外,饱含着杭州文化的茶文化分馆,馆长就是非遗传承人,在这里可以品茶、制茶、学茶点、读茶经,多方面了解茶文化;运动分馆里,可以射箭、打高尔夫;在李白诗词文化分馆里,“诗仙”作品占30%达1000余册,可以24小时感受诗韵……
多年建设经验汇集成书
在这些图书馆的堆砌下,《主题图书馆的杭州模式》一书应运而生,该书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系统梳理了杭州图书馆在主题图书馆建设中的做法和经验。提到这本书的出版过程,柯平用“史无前例”来形容,而且仅用时8个月就完成了。
“一般的图书从报选题到出版流程很多,要经历3~5年的时间,国家图书出版社的要求也一直很严格,但我们为了更快地将经验分享给大家,几乎每天都在工作,一直在加快进度。”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图书馆接下来除了继续社会化合作,推进主题分馆打造外,还将把主题图书馆的模式嫁接到“城市书房”中,让杭州城市文化的灵魂有更多载体,城市文化品质得到升级。(刘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