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缘过去七年,共有13所会馆做出了重要捐献,为图管局提供许多难得一见的一手材料。图管局指出,这对收集国家历史记忆,为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建立一套更完整的出版物馆藏都十分重要。
撰写新加坡200年来的开埠历史长卷,少不了从民间收集的史料和记忆。据国家图书馆管理局提供的最新数据,越来越多会馆近年来与图管局加强合作,把珍贵文献材料捐给图书馆进行保存。
过去七年,共有13所会馆做出重要捐献,尤其自2017年开始,参与捐献的会馆和史料捐献数量均有增加,为图管局提供更多难得一见的一手材料,例如会馆章程、会议记录和证件、图纸及相片等。
多年来,本地宗乡会馆致力于收集、保管先贤和乡亲的历史遗物,而这些民间捐赠不乏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献,包括日治时期由昭南日报社于1943年至1945年出版的《南光周刊》(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捐赠),以及晋江学校为了收容更多战后失学儿童而在1958年绘制的会所扩建设计图(新加坡晋江会馆捐赠)。
国家图书馆参与部门副处长周韵娴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近年来会馆与图管局的互信和协作都在逐步加深,这对于收集国家历史记忆,为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建立一套更完整的出版物馆藏都十分重要。
“会馆最主要的考量是确保珍贵史料的永久保存。”周韵娴强调,保管脆弱的纸质文献须在光线、湿度和温度上都严格把关,也需要足够的人力负责整理和修复。图管局有修复员专为破损书页进行修补,并采用无酸纸和可还原胶水加以巩固。
对大多数宗乡会馆而言,储存空间和保管条件都面临相当大的局限。
周韵娴说,会馆早期主要向图书馆捐赠的是内部流通的刊物和印刷品,偶尔会出现族谱之类的史料。如今人们对于保护史料的意识有提高的趋势,会馆因此更主动与图管局合作,让民众有机会亲睹更多一手的历史原件。由会馆协创史料展览
图馆局每年都举办学者对谈会,向本地各大学府的文史学者介绍新增馆藏史料,通过他们的研究发掘史料背后的历史价值。
针对状态堪忧的文献,图管局会在修复后进行数码化处理,方便公众调阅。早于1945年的史料则会被列为“善本”,须经过严格审批才能查看原件。
周韵娴指出,虽然这些捐赠物的所有权被转移给图管局,但一些会馆成员其实也在图书馆的培训下成为导览员,由他们亲自为公众讲解文物与新加坡的渊源。这让展览成了图书馆与会馆之间的协创。
“他们既可以向图书馆反映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可以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和方式来进行解说,可以避免展览太学术性。”保留民间史料仍具挑战
此外,若会馆需要借用史料举办自己的展览,图管局也会允予优先考量。周韵娴认为,这是双方合作的一种延续。
随着图管局积极地向公众推广相关展览,让更多人接触到会馆历史,许多会馆因此也更愿意捐出他们的史料。
虽然图管局希望尽量完整地收藏会馆史料,但不是每一样历史原件都会被馆藏。按照惯例,图管局的筛选将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史料为主,出版物的副本将不被收藏,若涉及敏感的个人信息也需斟酌。
若要保留剩下的史料,会馆仍需要寻找其他途径,如租用仓库来解决储藏问题。虽然条件并不理想,但周韵娴建议,若能确保史料安放在有冷气的环境里,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其实也能达到基本的保存条件。
迄今为止,图管局仍在寻找机会与更多会馆和民间团体合作,进一步收集有价值的文献和史料。
此外,图书馆在举办展览时也尝试融入社交平台和新科技,以寻找更具互动性的方式吸引公众了解我国的文化遗产。(卞和)
来源:联合早报(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