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文化建设欣欣向荣的北京,长期以来致力于打造多个层级、多种模式的公共阅读空间,让不同诉求的人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选择——
便利至上 小小图书馆就在家门口
对大多生活半径有限、将“看书”视作日常消遣的社区居民而言,公共阅读的动力取决于距离。无须费力搭乘公交地铁,散个步就能到,街道级别的图书馆最大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求。它们依形就势开办在住宅楼间,与各区图书馆互为补充,共同构成“15分钟文化圈”的组成部分。
职工之家、市民学校……体育馆路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的三层小楼门口,悬挂着近十块名头各异的牌匾,图书馆就位于这座“身兼n职”的小楼一层。三间屋子彼此打通,一组组米黄色书柜沿墙而立。每间屋子均设有供人阅读、休息的桌椅沙发,甚至还摆放了几缸小鱼。二三十盆花草,小屋被装点得犹如迷你公园。
“鱼和花都是居民送的,这儿也是他们休闲的地方。”管理员介绍,过来的居民喜欢看历史传记、家庭伦理方面的书,两三个人中会有一位借回去看。“书由东城区图书馆配送,每月更换两次。”街道图书馆还另外订了《瑞丽》等流行期刊,也可供居民借阅。
正说着,一位大爷进来还书,浏览一番,很快又选中了《天安门广场备忘录》。大爷表示自己住在附近,“每次看完就还回来,顺便再借一本,很方便。”临走时,他向管理员打听是不是65岁的居民办借书卡不需要押金。管理员边记边应,“我帮您问问,下次来告诉您啊。”
状如饮料贩售机,设在路边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则提供了进一步的便利。傍晚松榆西里社区,一位穿牛仔衣的女士骑车来到057号机器旁,掏出《家》和《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投入还书口。她称自己都是去更大的图书馆借书,看完再带过来还。“这儿也可以借,就是书太少了,而且都偏‘鸡汤’类,不过还书倒是很方便。”
书海遨游 大体量空间阅读备考两相宜
社区里的图书馆近在咫尺,囿于场地却也规模有限。若是希望在书籍的海洋里泡上一整天,尽享阅读快乐,体量巨大的国家图书馆、首图是再合适不过的去处。
下午4时,阳光打在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的玻璃墙上,映得整个空间通透明亮。人们在方形阅览区各自安静地伏案阅读,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令人脑海中不禁浮现博尔赫斯的名句:“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比起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的读者中“备考族”似乎要多一些。b座二层阅览室窗边,三位结伴而来的年轻人正分别做着会计方面的练习题,以迎接资产评估师的考试。“上午9时到晚上7时30分”,说到开放时间,三人中的女生脱口而出。她笑言已经在这里学习了好几天,“很安静,没什么干扰,灯光、温度都合适。最重要的是桌子多,不用抢呀!”
吃喝看景 社会力量带来复合体验
赶上闲暇,又逢天晴景明,出门逛逛才不负秋色正好。路遇一家书店,精致小巧,随手翻看之余,还能吃点儿东西,听场讲座,便是时下最流行的“复合式”阅读体验。
一进入“角楼图书馆”,浓重的老北京韵味扑面而来。墙上展示着大量老北京城墙、城楼的珍贵旧照,展台上还陈列着一些老物件。
作为东城区第二图书馆分馆,角楼图书馆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文化公司来运营,设立在原址重建的左安门角楼中,2017年10月底刚刚开张。一层为“主题文化活动及展览展示区”,二层则是阅读区。据报道,图书馆现有图书6700册,纸质报纸30余种、期刊100余种。
虽然开业还不满一个月,不少读者已闻讯前来。下午3时许,近二十位读者或围在桌边,或直接坐在书架旁的蒲团上看书读报。一位戴眼镜的老先生饶有兴致地研究着《中国分省交通图》,带着孙女的奶奶则为孩子读着传统歌谣。
丰富的文化推广活动是图书馆一大特色,贴出来的告示中,近期将要举办的活动就包括“制作冰糖葫芦”、“走近国学吟诵”等多种活动。此外管理员表示,若遇到节日、大型活动等,角楼图书馆公众号还会发布通知,可以报名申请登上三层露台,一览京城美景。
可以喝咖啡、吃点心的“甲骨文·悦读”;搬到万松老人塔的正阳书局·北京砖读空间……当公共阅读引入社会力量,传统书店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午夜不眠 “24小时阵营”持续壮大
某个睡不着的夜晚,又不愿独自一人面对冰冷的电子屏幕,想出门走走,最好遇到同样一群不眠人,若即若离地彼此陪伴?没问题,24小时书店欢迎你。
夜幕降临后,三联书店靠窗的一溜蓝色桌椅坐满了读者,各自就着一盏小黄灯投入地看着书。散落在书架旁的白色小凳,也被三三两两的读者占据,有人更是干脆在感兴趣的书籍类别边席地而坐,捧书畅读。
2014年“世界读书日”,三联书店成为北京首家真正意义上的24小时书店,此后,实体书店在北京甚至全国范围内掀起“24小时经营”的热潮。一晃三年半过去,伴随雁翅楼中国书店、三联书店海淀分店、新华书店花市分店接连加入24小时阵营,人们也从起初的新鲜猎奇,到逐渐习惯适应。“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24小时书店发出的光芒,正温暖着万千读者的心。
“另类”诉求 非传统阅读场合飘进书香
想象一下,在银行办理业务,排队等待百无聊赖;带孩子去医院,候诊时焦头烂额,若是能有一方小小天地,再配上些许书籍,让人得享片刻宁静……事实上,如今对于这些非传统的阅读场合,也有一缕书香渐渐飘进。
毗邻北京图书大厦的交通银行西单支行,进门左手边一片明快简洁的空间。总计8个白色书柜4个一组,靠墙相对放置,上面整齐摆满了金融类书籍。这便是西城区第一图书馆与交通银行共同成立的“书香银行”——交通银行阅读空间。
阅读环境令人眼前一亮,但记者探访时发现,书柜均上了锁,无法自行取阅。忙着给顾客拿号、回答咨询问题的工作人员表示,因为这里的书籍不能外借,得在有人管理的情况下才能开放阅读。“我们现在都没空,只好锁上了。”对此有顾客表示,阅读空间占地面积不小,却无法保证开放,有点华而不实。“书的种类也可以丰富些,没必要因为设在银行就都是理财的书。”
另据媒体报道,国内首家设在医院内的24小时图书馆,2017年10月底落户双井北京东区儿童医院。总阅览面积达2400平方米,总藏书量约2000册,主要为经典儿童读物和亲子类读物。医院图书馆将与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联网,候诊患儿和家长可以随时读书并借出。目前场地正处于装修中,预计最快2017年年底开放。(魏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