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上午,“文化部2017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陈彬斌和副司长白雪华解读了近期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和《“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四部重要文件。
解决公共文化机构运行体制瓶颈问题
陈彬斌讲解了《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的有关情况。他表示,这个实施方案主要是解决公共文化机构运行机制和体制方面的瓶颈问题,目的是为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据陈介绍,“实施方案”明确了法人治理结构的组织构架和运行管理体制。公共文化机构、服务对象和其他有关方面的代表构成,本单位以外人员担任的理事要占多数,行使对公共文化机构的决策权,负责本单位的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重大业务、章程拟订和修订等决策事项。理事会的职责对照原来的管理体系有新的突破。管理层由公共文化机构行政负责人及其他主要管理人员组成,是理事会的执行机构,对理事会负责。其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作为举办单位指导组建理事会和管理层,负责对公共文化机构和理事会建设进行监督指导、绩效考核。
此外,方案强调了在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中要加强党的建设。方案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提出较为可行的操作意见,凡涉及公共文化机构改革发展稳定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事项,党组织必须参与讨论研究,理事会作出决定前,应征得党组织同意。
此外,陈彬斌提到,方案规定了2020年前分两个阶段实施的工作步骤。2017—2018年主要由影响大、基础好的国家级和省级公共文化机构先行试点,已经开展试点的继续探索实践,体现了先行先试、典型示范的工作思路。2019年到2020年,希望用不太长的时间完成主要公共文化机构建立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取得实效。
全国公共图书馆建设:8项任务24个项目
陈彬斌在解读《“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时表示,随着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人们对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阅读服务需求更加旺盛,公共图书馆从传统到现代怎么转变面临挑战。从国际来看,推动变革和服务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图书馆行业的普遍共识。
《规划》具有坚持正确导向、彰显普遍均等、注重实践操作以及推动转型发展这四大特点。其中在注重实践操作方面,《规划》从实践出发,围绕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文献信息资源、均等化建设、新技术应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等8方面工作部署了重点任务,设置了24个具体项目,比如“流动图书车”、“城市24小时阅读服务空间”、“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等项目。
已完成74%古籍普查工作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在会上介绍,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完成200万部古籍的普查登记,命名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修复珍贵古籍250万叶。国务院公布5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2274部)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80家)。通过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公开发布古籍普查数据40.6万条,完成古籍数字资源4.6万部。影印出版《中华再造善本》及续编、《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中华医藏》等1.34万部古籍书目。
据张志清介绍,自2007年以来,文化部等相关部门实施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截至今年6月,已经完成全国74%古籍的普查工作。
张志清说,此次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特别强调了将宗教活动场所藏书、雕版等纳入普查范围,鼓励民间收藏机构按照规定登记所藏古籍,并重点对北美、欧洲等国家存藏的中华古籍进行调查,“很多原先从来不开放古籍的寺庙,也都开放出来进行登记了”。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破除政府单一供给的格局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白雪华对7月7日文化部发布的《“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进行解读。
在提到该规划的“突出改革创新”这一特点时,白雪华说在公共数字文化供给主体上,《规划》提出破除政府单一供给的格局,积极促进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手段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管理和服务。政府可能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购买社会上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为公共文化服务所用;在资源配置上,《规划》提出依托公共数字文化支撑平台,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拓展固定设施辐射范围、征询群众文化需求、评价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倒逼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在技术应用上,《规划》要求加强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科技应用,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形势,构建互联互通的服务平台,开展集成式、一站式服务,实现全媒体、多终端覆盖。(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