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保护古籍是一项艰巨浩大的文化工程。十年来,上海的古籍保护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作为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的上海图书馆,在过去十年中修复古籍的总数占全国古籍修复总量的十分之一以上,为上海文化建设谱写了光辉篇章。6月14日,由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主办,上海市12家古籍收藏单位参与的“汲古慧今——上海市古籍保护工作十年成果展”在上海图书馆开幕。本次展览将展示各参与单位收藏的70件古籍精品,全面呈现沪上十年古籍保护的成果。
古籍保护全国领先
本次展览分为“旧藏撷华”“新弆掇英”两个单元,前者择取各古籍保护单位入选全国及上海市珍贵古籍名录的馆藏精品;后者遴选了近年来在编目中新发现的善本古籍。同时以50余块展板全面介绍了十年来上海市主要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保护工作成果。展览为期5天,至6月18日截止。期间还将举办“沪台论坛暨第三届海峡两岸古籍保护高峰论坛”。
据悉,上海市共有7家古籍收藏单位被列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9家单位被列入“上海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各收藏单位及个人的1473种古籍入选《上海市珍贵古籍名录》,913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2007年初,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全国各古籍收藏单位按照“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要求与目标开展了古籍普查。今年正值“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十周年,十年来,上海地区的古籍保护由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协调全市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博物馆和新闻出版、宗教机构图书馆等古籍收藏单位积极推进,成绩斐然。
上海图书馆在编目过程中增补和完善了馆藏,发现了一批价值较高的古籍版本。其次,上海图书馆整理出的部分古籍弥补了馆藏善本之缺。如新发现的清抄本《资治通鉴续编》首册,为序、例、目录,卷一至二,恰好将馆藏配齐;清乾隆学者沈德潜编《杜诗选》稿本,馆藏上册,2013年清理出下册得以配齐;清人汪日桢《二十四史月日考》未刊稿,2012年发现了《旧五代史》《辽史》部分二册,将馆藏二史配齐,2013年又发现了《金史》卷一至三,卷十至卷十二,馆藏《金史》因此配全,另外发现的《宋史》卷二十二至二十六,也配补了原藏的部分缺失。上海社科院图书馆清严虞惇批《南华真经旁注》、上海图书公司清初王乃昭手抄本《石田稿》、华师大图书馆徐乃昌稿本《积学斋藏善本书目》,也是新发现的善本古籍。
走向大众方便利用
10年来,各古籍收藏单位的基础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书库收藏条件得到改善,一批新型设备被运用于古籍保护之中;各单位积极推动馆藏古籍的编目整理工作,完成了大量古籍的普查登记;古籍数字化工作得到了有效促进,方便了读者利用;古籍研究与整理出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整理与研究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水平高、影响大的专家学者,更培养了一批从事古籍相关工作的专业团队。各单位通过举办一系列讲座、展览,专题报导、现场演示等活动,向公众有效地传播了中华优秀文化。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告诉记者,让珍贵而神秘的古籍进入大众视野,正成为沪上古籍收藏机构的自觉。上海图书馆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公藏机构,现藏家谱近三万种30余万册。为让丰富的馆藏资源更方便地为读者所利用,上海图书馆对馆藏家谱进行了数字扫描,并于2015年开创了国内家谱数字化资源全文上网的先河,让全世界读者在家便能进行家谱的全文浏览和检索。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刚上线就让海内外学术界惊喜不已。(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