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力探索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希望通过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延伸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山东省东营市在分馆建设中注重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近日,当地在总结前期建设经验基础上,颁布了《东营市“黄河口悦读书社”建设和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这也是山东省首个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服务标准。
“系统内试点”奠定基础
东营市利津县居民王长友酷爱文学。3月初,他到利津县图书馆寻找一套文学大系图书却没有找到。图书馆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告诉他,该书在东营市图书馆有,如有需要可给他调配。5天后,王长友便被告知书已到达县图书馆。“工作人员说看完后可直接还到县馆,这等于说以后可以很方便地看到市馆的图书。”王长友说。这是图书馆总分馆制给普通读者带来便利的缩影。
东营市的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起步较早。2013年,当地按照“总馆—分馆—服务点”的模式,在山东率先探索实践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两年之后的2015年,东营市基本建立了“市—县—乡”总分馆服务体系。
图书资源到乡不到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于是在2016年,东营市又在全省率先将农家书屋纳入总分馆服务体系,选择100处农家书屋进行试点,把农家书屋出版物资源整合到总分馆服务体系,实现了农家书屋和公共图书馆“一卡通”。同时,东营市还创新推行“图书馆 书店”服务模式,“读者选书,政府买单”,将市内6家书店建成图书馆分馆。到2016年底,东营全市已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图书资源的通借通还和数字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
探索推行社会力量参与
实现从市到村的四级公共图书资源通借通还,并非东营市探索图书馆总分馆制的终点。“这里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光靠政府力量,充实分馆的资源非常有限;二是图书的通借通还只是分馆的一个功能,其效益最大化的发挥有赖于‘人气’的聚集。”东营市文广新局局长崔相国说,部分县区的探索创新,给东营市全面推行社会力量参与总分馆制提供了参考。
崔相国口中的“探索创新”,指的是东营市东营区近年来的一项实践。
这几年,东营区一直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途径,图书馆分馆建设是一个切入点。其间,东营区创造性地将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向银行网点、咖啡馆等场所延伸,建设“城市书吧”,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比如辖区内的青岛银行东营分行,进门处是一个十几平方米的“青馨时光”图书角,放置了金融、理财、育儿等图书1000多册。市民在等待办理业务时,可在图书角看书,喜欢的图书还可通过借阅系统带回家。
2016年,东营市在全市推广东营区经验,将社会力量参与的图书馆分馆统一命名为“黄河口悦读书社”,并制定建设实施方案,当年即建成20家。
在东营市文广新局文艺科科长郭斌照看来,“黄河口悦读书社”有3个特点。一是社会化。黄河口悦读书社是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社会力量以提供场所、设备、图书文献等形式参与建设。二是具有图书馆总分馆制分馆或服务点的功能。书社首先是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分馆或服务点,同“系统内”的图书馆分馆或服务点一样,也能向社会提供办理读者证和图书借阅服务,书社图书和图书馆总分馆图书实现一卡通和通借通还。三是通过组建群众性阅读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沙龙等阅读推广活动,这也是书社区别于一般图书馆分馆或服务点的主要特征。“社区图书室或农家书屋只有借还书的功能,很少组织活动。书社会聚集志趣相投的群体,定期组织读书沙龙,对推动全民阅读有积极意义。”郭斌照说。
制定规范提供重要遵循
为规范“黄河口悦读书社”建设,进一步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在广泛征求专家、相关部门单位和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东营市文广新局颁布了《规范》。
《规范》要求,书社馆舍建筑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阅览座位不少于20席,藏书总量不少于1500册、报刊不少于5种。采用计算机管理,与图书馆总馆或分馆联网,进行数据互换,能够统一检索和进行图书借还,并设置无线网设备。
《规范》还对有关服务进行了量化。如书社开放一年内办理有效读者证应不少于100张,且年增长不低于10%;书社年外借书刊不少于300册次,与总馆或分馆实现通借通还和一卡通;书社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30小时等。
在开展活动方面,《规范》提出书社应成立1个以上由共同阅读兴趣的读者自发组建的群众性阅读组织,每个阅读组织不少于10人。并特别强调,书社要发挥在全民阅读中的推动作用,依托阅读推广组织,定期开展各类读者活动。书社各阅读组织之间或书社之间定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书社要定期参加图书馆总馆(分馆)举办的读者活动。
崔相国介绍,截至目前,东营市已建成32家黄河口悦读书社。今年底前,全市将再完成56个书社的建设任务。到2020年“十三五”结束,东营将在全市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社会化、网络化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社会力量参与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将更加高涨,全民阅读的氛围将更加浓厚,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将得到更好的保障。(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