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开创“十三五”时期发展新局面-凯时kb88官方

凯时kb88官方-凯时官网手机版下载新闻资讯业界新闻

国家图书馆开创“十三五”时期发展新局面

[ 业界新闻] 2016-12-16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国家图书馆承担的3项重点文化工程列入其中: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建设项目、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其工作项目能被明确写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被业界看作是“了不得”的大事情。而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与国家图书馆直接相关的内容还不限于此,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推动全民阅读、提升国民文明素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国家图书馆也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应该说,国家图书馆重点工作与国家发展规划的高度契合,反映了国家对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对公共文化建设的大力推动。

2016年,国家图书馆全面推进“十三五”规划涉及的重点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较好成效。当前,国家和文化部“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相关规划即将发布,国家图书馆将以此为契机,明确“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狠抓落实,为“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现夯实基础。国家图书馆将努力推进现代馆藏体系建设,提升文献信息资源综合保障能力;提高图书阅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全民阅读;加强创新、引领创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作出示范;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引领业界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加强党建工作,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为中国图书馆界的领头雁,国家图书馆将以“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建设项目”等重点文化工程为抓手,稳中求进、主动作为、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以优异成绩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1 打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用海量数字资源和高效便捷服务惠及全民

文化部、财政部实施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以下简称为“推广工程”)启动6年来,国家图书馆在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成果基础上,联合全国图书馆通力协作,共建共享,使全国图书馆建设的海量优秀数字资源和高效便捷的多样化服务惠及全民。

“十三五”期间,推广工程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项目,将着重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方面努力,打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不断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求。

边建设边服务,网络书香进万家

推广工程自2011年正式实施以来成果突出,全国40家省级图书馆和479家市级图书馆已实施推广工程,服务辐射2900多个县级图书馆;省级图书馆平均网络带宽、存储容量和服务器速度指标翻了一番;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省市级图书馆的网络体系,实现356个图书馆业务平台互联互通;开展数字资源联合建设,全国资源总量超过10100tb;各服务系统年均点击总量超过12亿次,培训数字图书馆从业人员16万人次。

“十三五”开局,数字图书馆服务提档升级

2016年,推广工程加快实施,着力提升各级图书馆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

深入开展网络联通、资源共享、新媒体移动服务等工作。加大网络联通范围,推动业务平台提档升级。启动基层图书馆网络互联互通工作,将106个试点县级图书馆纳入工程服务体系。

深化资源建设,发挥优质资源的引领作用。2016年,推广工程联合全国279家公共图书馆,继续开展资源联建工作。同时,通过推广工程专网和统一用户系统扩大资源共享,共享资源超过140tb。紧跟互联网新兴技术发展,优化服务体验。加大对移动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的推广力度,目前已有193家图书馆基于该平台提供移动服务。将网络直播技术引入图书馆公开课服务,实现对黑龙江省图书馆、广西桂林图书馆等12家图书馆公开课的互联网直播,为广大读者提供多终端便捷服务。

资源下沉,服务下移。2016年,积极响应中央“精准扶贫”号召,策划实施“网络书香基层扶贫计划”,在河北、陕西和四川等地10家贫困地区图书馆进行试点帮扶,探索总结经验并在全国推广。同时,借助“基层图书馆数字资源提升活动”和“春雨工程·网络书香”阅读推广活动等相关工作,向全国各县级图书馆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共享数字资源。

加强经费和人才保障,推动工程顺利实施。2016年度中央财政对推广工程的经费投入资金约8.3亿元,通过中央转移支付各地经费共6.7亿元。强化数字图书馆的人才队伍建设,国家图书馆与各地图书馆合作举办全国或区域性、线上或线下形式的多主题馆员培训活动。

创新无止境,惠民永不停

“十三五”期间,推广工程将在网络建设、软件部署、资源共享、新媒体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建设水平,进一步增强数字图书馆惠民服务力度。

创新发展理念,完善数字图书馆网络和平台建设,继续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融合,逐步构建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一体化网络。注重资源建设和使用效能,引导数字图书馆绿色可持续发展,开展对已建资源的整合揭示工作和全媒体资源建设,让读者能更便捷地使用推广工程的数字资源。充分共享推广工程建设成果,提升数字图书馆服务惠民力度,在2016年精准扶贫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把数字图书馆服务向基层和弱势群体倾斜,加大远程和新媒体服务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开放与推广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工程建设,加强与其他公共文化机构的合作。

“推广工程”作为文化部三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之一,将继续发挥“排头兵”作用,勇于探索、稳步前行,用信息时代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打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2 守护文化根脉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10年成效显著

“我国古代典籍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00余家公藏单位收藏的汉文古籍文献就有约20万种,超过5000万册件,其中最珍贵的典籍都保存在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韩永进说。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10年来取得重要成绩,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展开,我国古籍丰厚家底逐渐为世人所知。

千年典籍,十年新生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由政府主持开展的古籍保护领域国家级重要文化工程,近10年来,在文化部领导下,在广大古籍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在全国古籍普查、人才培养、古籍修复、保护条件改善、古籍整理出版、古籍数字化、古籍保护宣传、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海外中华古籍调查与合作保护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文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0个单位共同组建了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成立了古籍保护领导小组、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和专家委员会,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全面开展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完成200万部古籍的普查登记,命名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在全国建立了修复室247个,修复古籍达250万叶。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制度,国务院先后公布5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2274部)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80家),有效促进各地改善珍贵古籍存藏条件。启动“中华古籍数字资源库”建设,完成数字化古籍超过2万种。加强民族文字古籍保护,启动新疆、西藏古籍保护专项,并对海外存藏中华古籍情况开展调查。先后规划《中华再造善本》及续编和《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中华医藏》《中国古籍珍本丛刊》《中华古籍书志书目丛刊》等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建立12家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1家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附设22家传习所),组建了一支古籍保护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一个多层次、高素质的古籍保护人才梯队,古籍保护事业后继有人。

守护传承,让古籍“活起来”

2016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大力推动项目实施工作,在做好传承保护基础上,让古籍“活起来”。2016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典籍文化宣传推广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举办的“民族记忆 精神家园——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广受好评,观众已达26万人次。2016年6月,该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幕,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首次通过古籍中的文化精粹来揭示中华传统文化源流脉络、阐释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展览受到社会各界欢迎,连续两次延展。

组织“我与中华古籍”创客大赛,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6年4月至11月,创客大赛顺利实施,面向全国古籍收藏单位征集创意元素,组织专业设计人员和社会公众开展文化创意活动。6月起,创客大赛成果陆续在全国巡展,天津、福建、新疆、海南等13个省区市100多家图书馆参与其中,创客们通过将古籍文化植入当代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让古籍走进大众身边。

“十三五”期间,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加大古籍保护工作力度,完善全面覆盖、科学合理的分级保护体系,大力提高古籍保护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增强古籍资源整理开发能力,推动古籍资源共享和社会服务,促进全社会古籍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使古籍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3 力避文献历史断层保护抢救刻不容缓

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成效凸显

民国时期文献全面记载了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振兴的光辉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与重要的现实意义。民国时期文献由于纸张酸化脆弱,如不及时抢救,将面临“断层”危险。为抢救、保护民国时期珍贵文献,2011年,国家图书馆联合国内文献收藏单位策划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项目,得到文化部、财政部大力支持。2012年正式启动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6000万元,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有效开展,成果丰硕。2016年3月,该项目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文化重大工程“中华典籍整理”专项。

工作机制建立普查渐次展开

2011年,国家图书馆设立“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组建“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建立保护工作机制。开展文献普查工作,2012年,“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系统上线,截至目前,已汇聚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21家文献收藏单位的书目数据30万余条、馆藏数据66万余条,其中2万余条包含目次与全文。在此基础上,启动《民国时期文献总目(图书卷)》的编纂出版,首批成果哲学卷、宗教卷的编纂工作即将完成。

海外征集成果显著出版规模显现

自2011年始,国家图书馆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海外文献征集,从北美、欧洲、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征集日本二战罪行档案共计4000余卷,200余万页。以此为基础,形成系列出版成果和“东京审判”专题数据库,为学术研究和交流提供文献保障。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整理出版工作已立项120项,成功出版完成64项3606册,形成“民国时期文献资料丛编”“抗日战争文献史料丛编”等六大出版系列。“对日战犯审判文献丛刊”整理成果最为突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80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证据文献集成》(50册)等系列对日战犯审判文献出版获得多位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国家社科基金抗战研究专项工程获批立项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首批立项的20个项目中,国家图书馆主持或参加的项目共5个。其中作为第一牵头单位负责的“日本战犯审判文献征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以及“日本对华调查档案资料整理和数字化”两个项目都已开题,将首次以日本战犯审判文献和日本对华调查档案资料为主体,以数据库形式将散存于世界各地的相关文献进行最全面的集中聚合,实现日本战犯审判文献资源一站式检索,着力打造日本对华调查档案资料数字化服务平台。

原生性保护稳步推进 文献保护氛围渐浓

推进民国时期文献原生性保护调研工作与科研项目。2014年编制完成“民国时期文献库房建设规范”,“民国时期文献检测及国内外脱酸技术调研”项目顺利结项。2015年组织设立“民国时期文献脱酸研究与脱酸设备研制”项目,目前脱酸设备研制取得阶段性进展并已申请国家专利。加强宣传推广,先后举办“历史的审判——馆藏东京审判图片展”“不朽的长城——馆藏抗战文献展”“红色记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馆藏文献展”。日前,国家图书馆结合“日本战犯罪行审判史料编译”成果,以文图形式发布“每日一则”已满一年。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宣传推广活动近年在全国连续开展,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工作的氛围渐趋浓厚。

“十三五”期间,国家图书馆将继续推进民国时期文献普查和《民国时期文献总目》编纂工作;拓展征集范围,开展海内外民国时期文献的征集与合作开发;加强文献研究、开发与利用,推进文献史料的整理出版,建成一批高质量的民国时期文献专题资源库;构建民国时期文献原生性保护工作体系,加强文献保护技术研究;面向图书馆业界和社会公众,继续做好成果展览及宣传推广工作。

4 全力推进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建设

保证文献与数据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2016年,国家图书馆筹建的“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建设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筹建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是保证文献与数据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将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论证立项 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

文献信息资源是传承文明、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象征。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把本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进行异地备份,是公认的、最安全的文献资源保护方式,被誉为保证文献与数据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为国家总书库的国家图书馆,现有各类图书、文献资源3500多万册件,目前所有馆藏文献和数字资源都集中存放在一地,一旦发生火灾、地震、战争等自然或人为灾难,将造成不可修复的毁损。

为保证文献与数据安全,2010年,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国家图书馆率先在国内提出文献战略储备的概念,结合我国当前文献分级分布式布局的现状,建议国家层面采取“国家—地区—专业”三级储备模式建设国家文献战略储备体系,优先推进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建设。2011年,国家图书馆经过反复论证、修改后,向文化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上报项目建议书。2013年3月,国家图书馆的建议得到多位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项目立项和选址工作也得到文化部、国家发改委、总后勤部,以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全力配合完成京津冀50余处地块考察工作。

为加快项目立项评审工作,国家发改委多次组织专家加班加点审核,奔赴北京市和河北省多个拟选地块进行考察,提出多项宝贵建议和意见,文化部、北京市和河北省各级政府全力配合。经过2年的不懈努力,项目于2015年11月获得评审专家、国家发改委的认可,经国务院批准,取得国家发改委正式立项,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项目建设用地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大杖子村龙王沟地块,建设用地面积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890平方米,总投资78646万元,建设内容包括存储库区、业务加工区、配套服务区及配套用房等。

全面启动 进展顺利

为推进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2016年,国家图书馆多次研究部署项目各项工作,完善项目规章制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召开10余次关于项目业务需求的专题会议,确定项目定位,编制完成项目业务需求、设计任务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国家图书馆与承德县委、县政府深入协商,确定项目用地范围、周边路网规划和市政配套规划,完成项目用地初步勘察、压覆矿产资源调查评估,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

国家图书馆以建设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为契机,深入与河北省承德市、县各级地方政府开展文化合作,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和项目用地协议,还带队赴贵阳、重庆、成都、西安、深圳、昆明和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国内六地九家、国外四国八家单位同类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强化技术队伍,建立专家团队,科学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和计划,全力推进项目设计方案论证、比选工作。

建设“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

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建成后,将妥善地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有利于加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后世留存历史资料,有利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未来,国家图书馆将在文化部指导下,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科学设计,精心组织,按照建设项目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开展后续工作,力争于“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并建成“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确保项目高质、高效,确保项目廉洁、清正。

网站地图